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,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”。4月29日,82岁的台湾老人苑寿彭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,飞跃海峡,抵达徐州。当日下午,他们不顾舟车劳顿就赶到户部山戏马台,在热心市民王永平、曹兴田和徐师一附小副校长邱黎的陪同下,共同寻找往昔的母校——原户部山小学。
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消息”
苑寿彭原是河北人,据他的妻子槐代弟介绍,苑先生的父亲曾是张治中的部下,1946至1948年期间,苑先生在徐州城内的一所小学读书,到6年级时,正值兵荒马乱的年月,他当时年纪小,就跟随国民党的部队跑,结果跑到了台湾,和父母失散了。
在阔别大陆的70年岁月里,苑老先生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,思念着在徐州城内读书的小学。他常常说起那座四合院形制的小学;常常说起在山下读书时,能听到山上的钟声和孩子们的读书声、唱歌声;他也常常说起还有印象的女老师。尤其是近两年,苑先生越发念叨着要找到当年的小学,于是他们就拜托在徐州的亲戚,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通过媒体寻找。“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消息了,真的很感谢,徐州人真的很热心。”苑太太说。
王永平和曹兴田就是苑太太说的热心人。他们俩都已过古稀,曾在户部山上居住多年,也在户部山小学读书或工作。据王永平说,户部山小学最初叫徐州市第三区户部山中心国民学校,他外祖父任校长,听说还是该学校的创办人。后来他母亲也在该校任教,并担任校长至离休。王先生也曾于1966年到1968年在该校工作。看到本报刊登了《八旬台湾老人想寻徐州母校》的事情后,王先生和曹先生经过回忆和比对,认定苑老找的就是原来的户部山小学,于是拨打本报热线表示愿意和苑老一同寻访。
戏马台上有户部山小学二分部
“戏马台里原来有户部山小学二分部,你听到的读书声、唱歌声,就是来自在这里。”4月29日下午三点半左右,在戏马台大门正北几十米左右的照壁前,王永平老人指着这片地方对身材颀长、精神矍铄的苑老说。原来,户部山小学最初创立于1911年,曾经分为一分部和二分部,按照苑老的描述,他应该是在山下的一分部上学,而他听到山上传来读书声、唱歌声的地方是二分部。曹先生和邱校长也都对此表示认可。苑老静静倾听,不时点头。
据苑太太介绍,她的母亲原是邳州铁富镇人,与父亲结婚后两人定居河南,战争年月里,突然有一天她父亲告诉她母亲要带她出去玩,结果到了台湾后她母亲才知道真相,却也回不去河南的家了。“以前我带母亲在台湾游玩,老人就不愿意去,她说:‘台湾有什么好玩,大陆什么都有。’”苑太太说,如今到了徐州一看,果然她母亲说的很对,光看这戏马台就很美。
对于曾住的军营已认不出
离开戏马台,寻访一行人往东走,路边户部山古建群的厚重沧桑让苑寿彭夫妇很感慨,王永平和曹兴田老人不断地帮苑老回忆,“那时候这路很窄,走一段就会带台阶,路旁的房屋都是新建的,只有这边的是老屋。”走到余家大院,苑老似乎有点模糊的印象,他说:“去了台湾几十年,这次能再回来真的不容易。”
苑太太说,苑先生为了能见见父母,也经历了许多波折。失散后,为了生计不得已去当兵,后来当兵的薪水太少,他就考上了警察,曾在高雄给警察局局长当秘书。在他48岁那年,为了要回大陆见定居北京的父母一面,苑先生放弃了工作,溜回大陆一趟,以至于无法办理退休,领不到月薪6万新台币的退休金。不过,他们觉得值得。“他和他父亲一辈子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两年。”说到此处,苑太太用手帕擦了擦眼角。
在民俗博物馆斜对面,曹先生告诉苑老:“你当时居住的军营就在这里。”但是苑老说他没有一点印象了,只记得以前这一片都是房子。
“能找到这个地方就很值得”
“这应该是苑老原来上学的学校。”王永平的这句话,让众人的脚步停在了状元街的东南入口处,他说:“原来这叫户东巷,户部山小学一分部的西墙就在此处,那时候的路非常狭窄,也都是石头路,磨得像鹅卵石一样,那时山上吃水困难,新中国刚成立时,从这里到莲花井,有个高瘦的老头一年四季都带个斗笠,穿个草鞋送水,一桶水要几分钱。当时的坡度比这要大。”曹先生回忆说,学校西墙里是一排平房教室,东面也是一排平房。王永平补充说,在四合院里有个二层楼,楼上是老师办公,在楼西有教室,楼东也有教室,靠墙是东西走向的露天厕所。东边的教室在青石台阶下,坐在教室里透过窗户,能看到学校前的户部山幼儿园。
为了帮助苑老回忆,曹先生还说,在学校下坡处靠左侧有个警察局。苑先生细细回忆说:“有个四合院,弄不清里面有几层楼,在外面有打球运动的地方。”曹先生说:“中间有块地,一下课学生们就在那抽陀螺,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运动项目,都比较穷,只能抽陀螺。”一听说抽陀螺,苑老先生立刻笑着点头连声说:“对,对,我那时候就在那抽陀螺。”对于苑老终于想起来新的线索,大家都非常开心。
继续向上走了一段路,王永平先生突然站住,他说,原来的户部山小学一分部就到这个位置。为什么他记忆这么深刻呢?“这院里原来有个卖烙烙馍的,在这里烙烙馍有十年左右,古老的墙壁被烟火熏黑了一大片,这就是个记号。”
“能找到这个地方就不简单了,我没有失望,很值得。七十年的梦,终于圆了。”苑老先生说,“现在变化太大了,得亏我还常来大陆,要不常来就更不认识了。”寻访时,大家又遇到了1940年出生的杨天玺老人,1991年到1996年,他任原户部山小学校长。杨校长向苑老介绍了原户部山小学的历史变迁,目前户部山小学已是徐师一附小户部山分校。
“到徐州就像回到了家”
“他跟学校很有缘,最后也是在高雄的寿山国小退休。”苑太太说,“那也是个山头,也是所小学,现在看来两个地方都很像。”据她说,苑老先生离家太久,当年走的时候年龄太小,社会发展变化又很大,所以很多往事想不起来了。当初苑先生的父亲到台湾,他们也没有聊过徐州这段上学的往事,这让他们感到很遗憾。苑老说:“本来想写一部自传,但是一直没有写,因为太辛酸了。”话说到此,他哽住了,苑太太则不住地擦眼泪。
寻访中,82岁的苑先生一直都没有让大家搀扶,他说,这趟来徐州,在台湾先后坐了汽车、火车,最后才从台北桃园机场乘飞机直达徐州。虽然没有怎样休息,腿脚又负过伤,但他仍然很激动,很有精神。他说:“这么多年过去了,徐州是我第一次回来,虽然这里很多都变了,但感觉没有变,就像回到了家。”
上一篇:铜山区台办法治诚信宣传进集市
下一篇:丰县政协委员调研涉台企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