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河形胜 交通势优
来源:徐州与台湾 时间:2014-02-15 浏览次数:
在宇宙太空,地球就像一颗光华无比的翠钻;在这翠钻最耀眼的东方,座落着美丽的江苏;在江苏的大西北,京沪、陇海铁路的交汇点,气象非凡的文化名城徐州,熠熠生辉,发散着经久的光芒。
洪荒时代,印度板块楔入亚洲版块,东方大地不断崛起,沧海东退,江苏成陆,河泽安澜,植被丰厚。邳州博物馆正厅陈列着徐州市境内出土的两支3.5米长的象牙化石,可见当时环境气候。地壳造山运动,挤兑泰山山脉至大别山脉形成一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皱褶,阻隔了中原与江淮的交通。恰恰就在这阻隔带上有一个缺口,北来的泗水、西来的菏水(汴水)于此相汇,南入淮河,沟通了西北与东南。口岸边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心城市,历史上因彭祖封国于此而叫彭城,这就是今天的徐州城。
今天位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的徐州城在古代位处中原、齐鲁、江淮之交,道路四通八达,“山峻以踞,水奔以驰,近可攻,退可守”,在交通地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上古的进贡路线,“浮于淮泗,达于河”,可入京师,徐州是转运的主要节点。春秋末年,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和荷水运河。荷水运河使黄河、济水与淮河相通,邗沟使淮河与长江相通,徐州城雄峙水路交通干线之上。战国时,魏国开挖鸿沟,连通汴水。汴水自开封分流后经商丘一支古称获水,东汉王景治河后通称汴渠。汴渠在徐州城东北注入泗水,使江淮赴洛阳、大梁的路线更加便捷,给徐州城带来了繁荣昌盛。隋唐运河通济渠虽不经徐州城,但位于徐州境内的运河要害埇桥仍由徐州管辖控制,事关朝廷安危。
秦始皇统一天下,“车同轨,书同文”,徐州有八条车马大道通往四周政治、经济都会,使徐州成为文化思想荟萃地、南北货物集散地。汉代至清代,徐州的陆上线路虽有调整,馆驿制度亦有变化,然而陆上交通格局没有太大变化。唐代任山驿、大彭馆是徐州城郊官方迎饯、公书递转的著名驿站。明清时除陆驿沿用,还出现水陆并用驿站,徐州附近有著名的彭城驿、东岸驿、利国驿、桃山驿。驿铺日日繁忙,车水马龙,鞭炸铃响,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,交通四面八方。
元明清时,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,徐州段借道黄河(原泗水)经徐州城下。朝廷在戏马台设户部分司,管理漕政、水政、储政;在奎山下设广运仓,掌粮税征收、军粮运转、灾荒储备;在吕梁洪设工部分司,掌河道疏浚。每年经徐州城北上粮船12000多艘,运量400万石,加之民船无数,盛况空前。吕梁、百步二洪专职纤夫3000余人,逆流而上,号声震天。黄河沿岸客商云集,船民如蚁,熙熙攘攘,繁华至极,誉为“五省通衢”。清咸丰五年(1855)黄河北徙,徐州水路交通地位一跌千丈。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,1915年、1925年陇海铁路西、东二段先后修成,徐州再次成为全国交通枢纽,区域物流中心,军事争夺的焦点。
在农业地理上,徐州以两宋为界,前后悬殊,可谓天壤之别。先秦至北宋,以彭城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众水归淮,土地肥沃,是沿海经济带最富饶的地区;而南宋至民国,由于黄河泛滥,泥沙淤积,农耕条件恶化,淮海地区竟沦为沿海链条中最贫瘠的一环。
在工业经济上,徐州生产煤铁。早在汉代,利国设置铁官,开采铜铁,铸剑制镜,名扬海内外。宋代元丰年间发现煤炭,为铸锻工业提供了优质燃料。1882年,民族资本创办利国煤铁矿业,为徐州近代工业开端,增添了大生产的经济成分。
然而,从古到今,无论环境如何变迁,制度如何兴替,徐州因山河形胜、交通势优始终保持着战略襟要的中轴地位
上一篇:文化多元 群英荟萃
下一篇:文化多元 群英荟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