魅力徐州
徐州区划 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>  > 魅力徐州 > 徐州区划
铜山区
来源:徐州与台湾 时间:2014-02-11 浏览次数:

铜山概况

【位置与面积】

铜山位于江苏省西北部,淮海经济区的中心,环抱江苏省第三大都市圈徐州市区,地处东经116°43′—117°42′、北纬34°01′—34°35′之间。北部与山东省微山县、枣庄市为邻,南部与西南部接安徽宿州市、灵璧县、萧县,东部与邳州市、睢宁县交界,西北部与丰县、沛县毗邻。

区境东西长64.5公里,南北长61.5公里,总面积1877平方公里。

【地形地貌】

铜山西北、东南系黄泛冲击平原,地势平坦,河道纵横,田园平整。东北、西南和东南部分地区为丘陵地区,是沂蒙山区南缘的剥蚀残丘。京杭大运河横贯北部,废黄河自西北而东南穿越区境,构成“三片平原三片山、黄河故道一高滩”的地貌特征。

区内西北片、东片以及东南片为平原,东南片废黄河堤下冲积平原地势较为平坦,自西向东缓倾,地面高程(以废黄河基面为水准零点)30~28左右,地面坡降万分之一。西北和东片平原地面高程39~27左右,地面坡降自西向东八千分之一左右。

废黄河高滩是历史上黄河泛滥而成。地势高而平坦,高出两岸地面5~7米,自西北向东南,地面高程45~35米,地降七千分之一。滩面4~10公里。

铜山境内有700余座山头,分布于东北、西南和东南三片。山丘海拔高程在50~200米之间,平均坡度小于9度,属鲁中南剥蚀山丘的南缘。其特点是:山头孤立成片,山体矮小,低山缓丘,高低不平,不成山脉,山基线高程一般为50米。

【气候人文】

铜山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和半湿润的季风气候,在中国气候图集上,属南温带的鲁淮区,具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过渡性质。其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,光照充足,降水量较为充沛,四季分明。年均气温13.9℃,1月最冷,月均气温-0.4℃;7月最热,月均气温26.8℃。

春季(3~5月)以冷、干、多风天气为主,后春回暖快。

夏季(6~8月)天气炎热多雨。

秋季(9~11月)凉爽,光照多。

冬季(12月~次年2月)受冷空气影响,以少雨寒冷天气为主。

【区位交通】

铜山地处淮海经济区的中心,区位优越、交通发达。古有“五省通衢”之誉,今有公路、铁路、水路、航空、管道“五通汇流”之便。

公路:境内高速公路和国道网络密度处于全国一流,四条高速公路霍连(霍尔果斯—连云港)、京福(北京—福州)、京沪(北京—上海)、徐宿宁(徐州—宿迁—南京)和四条国道:104(北京—福州)、206(烟台—汕头)、310(连云港—天水)、311(徐州—西峡)纵横交织,七条市县一级公路和镇村公路网畅通无阻。

铁路:徐州是全国铁路枢纽之一,徐州火车站是全国第二大铁路列车编组站,京沪、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境内交汇,26条铁路专用线纵横交织,京沪高速铁路已开工建设。

内陆水运: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横贯县域东西,有货运码头55个,15条航线最大通航能力达1000吨级。

远洋运输,铜山距离连云港、青岛、上海三大港口分别为200公里、500公里和800公里。

航空运输:徐州观音国际机场现已开通北京、上海、香港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厦门、重庆、成都、昆明等20余条航线。

管道:华东输油管网和西气东输管道穿境而过。

铜山物华天宝,区富民丰,自然资源丰富。区内既有丰富的矿产资源、电力资源,又是有充足的粮食资源、蔬果资源、兽牧资源。

矿产资源:铜山自古“地产坚金”,矿产资源丰富。境内矿产资源储量大、品位高,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煤、铁、铜、石灰石、白云岩、石英砂岩、大理石、粘土等21种,其中,煤炭储量18亿吨;铁矿石储量1亿吨;石灰岩储量25亿吨;白云岩储量5亿吨;耐火粘土储量12亿吨。

电力资源:徐州是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,铜山县境内有徐州发电厂、华鑫发电厂、彭城发电厂等大型火力发电厂,总装机容量达332万千瓦,电力供应充足。目前,徐州发电厂、华鑫发电厂和彭城发电厂正在分别筹建2×100万KW的发电机组项目,铜山县的电力供应优势将会更加明显。

粮食资源:区内盛产小麦、水稻、山芋、大豆、花生、棉花、芝麻、干鲜果品、蚕茧、鱼虾等,是国家商品粮基地。

兽牧资源:铜山现有野生动物300余种,珍贵动物资源有水貂、黄鼠狼、野鸭、狗獾、土鳖、全蝎、水蛭等。

植物资源:境内植物有130余科、320余属,计600余种。珍贵植物资源有软籽石榴、玫瑰花、山楂、韭黄等。

人民生活

2011年,全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4元,同比增长19.2%,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496元,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7.7%。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9.06元,同比增长17.54%,人均消费性支出13486.48元,人均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.16%,比2010年下降4.84个百分点。全区5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全面完成,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%,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9.9%,基础养老金发放率100%,广播、电视覆盖率100%,有线电视入户率81.76%,联网入户终端总数达31.66万户。新增公租房1080套(间),新建经适房267套,全区累计脱贫99457人,总脱贫率100%。

经济结构

2011年,我区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由2010年的7.7%、57.1%和35.2%发展变化为7.7%、56.7%和35.6%。GDP结构变化与2010年相比,第一产业比重与上年持平,第二产业比重下降0.4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比重提升0.4个百分点,产业结构发展更趋合理。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升,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2.3%,超过省定全面小康92%的目标值。

农业经济

铜山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,环抱徐州市区,北纬34°02′至34°35′,东经116°50′至117°45′。

铜山是一个农业大区,总面积1857平方公里,耕地160万亩,总人口120万,现辖20个镇、1个农场、8个街道办事处、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,312个行政村。属黄泛冲积平原,地貌以平原为主,兼有低山丘陵和微山湖湖滨洼地,淤土、沙土、两合土均有,土质疏松、土层深厚、土壤较肥沃。地上、地下水资源丰富,北临微山湖,有废黄河、京杭大运河在县境内穿过。

铜山地处我国南北气候交接区域,属季风气候,半湿润暖温带,年平均气温14.3℃,年均降水量869mm,全年无霜期220天,年日照时数平均2400小时,光照百分率为54%。温度和降水峰期重叠,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。春、秋季昼夜温差大,光照时数多,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的积累,是国内秋冬和早春蔬菜保护地栽培的最佳地区,是国内中籼稻生产的最佳地区等。

铜山区位优越、交通发达,古有“五省通衢”之誉,今有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航空、输油管道“五通汇流之便”。境内四条高速公路和四条国道纵横交织,七条市县一级公路和镇村公路网畅通无阻。京沪、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境内交汇,已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铁把铜山至北京、上海的距离缩短至两个半小时左右。

近年来,区委、区政府按照中央和省、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,坚持把发展高效规模农业、发展地方特色农业,作为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,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。突出特色建基地、培育龙头兴产业、拓展市场活流通、提升质量增效益,粮食生产稳步发展,设施菜、食用菌、奶牛奶业、优质林果业等四大优势产业已基本形成。

2011年,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3.9亿元,增长6%,实现粮食总产量81.61万吨,比上年增长3.04%,蔬菜192.31万吨,增长13.04%,油料0.68万吨,增长6.25%,肉类产量11.48万吨,增长12.22%,禽蛋产量6.85万吨,增长34.58%,水产品产量4.96万吨,增长1.02%。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56万亩,食用菌投料量2.6亿公斤,奶牛存栏量4.4万头、新增三品认证209个,均居全省第一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,获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,东宝粮油集团升级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,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98.78万千瓦,增长2.69%。

工业经济

近年来,我区围绕产业立区、工业强区,明确优化升级思路,加快龙头企业培育、产业集群建设、转型项目实施,全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,取得了明显成效。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。2011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28.92亿元,增长24.6%,总量位居全省50个县(市)第7位,比上年进4位。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760.97亿元,增长59.18%,完成销售收入1743.2亿元,比上年增长52.4%,利税总额262.94亿元,比上年增长55.78%,利润总额161.48亿元,比上年增长66.2%。2011年全区的冶金、食品、电子等三大产业产值超过300亿元,机械产业达到200亿元,车辆产业接近40亿元,五大主导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70%左右,顺利实现了由单一产业到多元产业,低层次向中高层次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,位居中国产业发展能力百强县14位,比上届提升48位。

总体上看,我区的工业经济调整步伐加快,规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,但也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,特别是木材、冶金、食品等传统产业普遍面临着“小、弱、散、低、高”的问题,产品附加值低,市场占有率偏低,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还有待提高。

三产经济

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。加快服务业发展,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,是推进铜山经济转型升级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,是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手段,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,是有效缓解能源短缺,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。铜山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和淮海经济区中心,环抱徐州市区。具有典型的城郊型经济特点,对于发展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。

一、服务业发展现状

2011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03.35亿元,增长15.1%,占GDP比重35.6%,比去年提高0.4个百分点。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.5亿元,增长18.1%,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3.33亿元,增长18.7%,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.17亿元,增长15.8%,全区消费市场发展到38家,其中农副产品专业市场36家。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,积极培育总部经济、商务中介、金融机构、现代物流、创意文化等服务业态,20项重点服务业项目有序推进,完成投资35.9亿元。

二、服务业发展优势和潜力

铜山作为徐州市的人口大区、经济大区,在加快服务业方面,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,蕴藏着巨大的潜力。

(一)经济实力优势。近几年铜山县经济快速发展,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铜山曾8次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。

(二)工业支撑优势。经验表明,二产带动三产,工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泉。铜山工业门类齐全,物质技术基础雄厚,工业企业规模化突出,大批企业正在加快实施主辅分离,既有利于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,也有利于二三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连接,促进服务业规模化、专业化。铜山县通过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和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机遇,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,服务业的发展动力充足,金融保险业、广告业、租赁业、专业服务、技术服务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获得良好的机遇和前景。

(三)交通区位优势。铜山区位优越、交通发达。铜山,古有“五省通衢”之誉,今有“五通汇流”之便。公路,铜山的高速公路和国道网络密度在全国县级单位中是一流的,境内现有高速公路4条、国道4条;京沪、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;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斜贯县域东西;航空运输,铜山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40公里,现已开通20余条航线。充分发挥这一优势,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,并以此为突破口和着力点,带动服务业形成长链条、大配套、大集散的潜力巨大。

(四)旅游资源优势。铜山历史源远流长,文化底蕴丰厚,文物古迹众多,尤以彭祖文化,两汉文化独具特色。目前,全区有名胜古迹80余处,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。茅村镇的北洞山汉墓凿山而筑地下宫殿500余平方米,其气势之宏大,结构之精巧,布局之奇特为全国罕见。茅村汉画像石墓等出土的汉画像石与南京六朝石刻、苏州明清园林被列为“江苏文物三宝”。山水风景优美,有吕梁生态旅游风景区、微山湖自然山水生态旅游区、伊庄天凤湖风景区和圣人窝自然保护区;生动有趣的生态农业观光,有张集生态观光农业旅游区、台上草莓旅游观光生态园;还有汉王北望红色旅游区,维维集团工业观光旅游景区等众多旅游资源,构成了铜山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。很多景区和特色旅游都在规划或在建之中,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旦整合开发完毕,必将加快旅游业及其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。

(五)政策环境优势。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档次,尽快融入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建设,铜山区委、区政府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》和《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》。本级财政将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,专项支持服务业发展和项目建设。结合铜山经济发展实际状况,将重点推进商贸服务、现代物流、金融保险业、旅游、科技与信息、休闲服务、文化产业、社区服务、商务服务九大类服务业产业。在市场准入、土地使用、财税优惠、鼓励融资、人才优先等方面也将予以政策扶持。

(六)人才优势。铜山驻有中国矿业大学、徐州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,拥有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3.3万人,其中高层次人才8753人,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667人,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7174人,全区入选省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为16人和28人。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,积极发展以金融保险业、广告业、租赁业、技术服务、现代物流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。

上一篇:贾汪区

下一篇:鼓楼区

Copyright 2012-2013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:中国共产党徐州市委员会台湾工作办公室 苏ICP备14046035号-1
地址:徐州市新城区昆仑大道1号 联系电话:0516-83737257